Search

近年香港發生一連串政治事件,很多人都研究背後的成因,但我覺得令這些政治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,就是中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近年香港發生一連串政治事件,很多人都研究背後的成因,但我覺得令這些政治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,就是中港關係的轉變。

如果要分析香港從回歸後到今日,與中國關係的轉變,可以分成三個重要階段:
(1)「中國需要香港人」:剛回歸後
(2)「中國需要香港,但不太要香港人」:回歸後十年
(3)「中國不要以前的香港」:今天

第一階段是剛回歸後,是「中國需要香港人」。那時候香港人相比內地人有一定優勢,在大陸受到很大的尊重,當時中國重未加入世貿,人民幣在國際上亦不是大家非常接受的貨幣,所以中國需要借香港作為轉口貿易通道,作為一個賺取外匯的窗口,亦都需要香港人的專業知識;他們會覺得香港人做乜都好似好啲,感覺上比大陸人優勝。

其實唔講你可能唔知,在九十年代的時候,一個香港的GDP,就等於整個中國GDP的四份之一!而香港人的人工平均高國內人幾倍,樓價更是國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十倍以上,所以當時國內人的眼中,香港有生金蛋的能力,港人的地位好似高人一等,國內人日常好鍾意追捧香港的電影及電視節目,甚至學廣東話唱廣東歌先至係In;如果香港人上去大陸,講一些唔鹹唔淡的「港式普通話」,當時在大陸甚至會受到崇拜,感覺就好似回歸之前,鬼佬在香港講廣東話一樣。

到了第二個階段,即是回歸之後的十年,就是「中國需要香港,但不太需要香港人」。當時香港人對中國的歸屬感是最大的,如果大家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的時候,好多香港人都為中國隊的表現感到自豪,日日都追住睇中國隊,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亦都是最高。

但在另一方面,大陸人因為本身經濟上升,對香港人的崇拜感覺反而一直下跌,覺得其實國內人自己,都做到香港人的工作,甚至覺得自己叻過香港人。當時的內地公司,已經好少重金禮聘香港人,反而更加多是來到香港收購公司,俾好多錢來買起你……然後將國內的人,派到這些公司做最頂層的位置,反而香港人就只能做中層的管理工作。

至於目前的第三個階段,就是「中國不需要以前的香港」,而香港就會由一個國際城市變成普通城市,地位可能同成都、廈門等沒有分別。目前香港的GDP,只佔整個中國GDP的2.X%,已經變得微不足道,在國際貿易上亦變成「可有可無」的角色;中國不需要香港作為貿易的窗口,就算在金融圈的世界,國內人在中環學滿師之後,已經不太需要香港人,甚至連香港公司也不一定需要了。

由於在中央的眼中,香港已經不是一隻金蛋,所以對香港人的態度亦轉變,就算香港金融地位下降,甚至不再是國際城市,中央而家都只係會覺得可惜,但是不會挽救。

而另一個將香港推到第三階段,變成普通城市的因素,就是「滲沙子」的行為。其實從一九九七年回歸到現在,內地居民移入香港超過160萬人,當中110萬人已經拿到香港永久居留三粒星身份證,70萬人以上已經有三粒星又夠十八歲;由於移居的人,主要是較年青的群組,加上1997-2012年雙非孕婦在港產子超過20萬人,目前香港青年的一批人,當中大陸人的比例,其實已經超過三份之一,讓香港更進一步變成國內城市。

關係永遠是雙方面的。自從2012年的國民教育、光復上水、直到2014年的雨傘運動等,中港深層次的矛盾就開始越來越勁,香港人會覺得內地人成日來香港搶資源,睇唔順眼等;而國內由於經濟發展速度快過香港好多,變成係佢哋的眼中,香港已經再不是一隻金蛋,對香港人的態度亦都轉變。所以中國關係變成今日的地步,並唔係單一問題,而是儲了二十多年的轉變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林一鳴,香港金融界資深投資者,擅長股市及樓市投資,重點研究波浪理論?
View all posts